(北京讯)秋日的阳光透过北京某击剑训练馆高窗,在光洁的剑道上投下斑驳光影,场内,数十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小选手们正在练习基本步法,他谈球吧官网们的面罩下传来略显急促的呼吸声,手中修长的花剑随着身体节奏前后闪动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站立观察,目光专注而温和,当一名约莫十岁的小队员完成一组漂亮进攻动作后,忍不住掀开面罩,脸上绽放出毫不掩饰的兴奋笑容时,王钰的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。
“就是这种表情——那种纯粹享受击剑乐趣的表情,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。”训练间隙,王钰接受专访时如是说,这位从事击剑运动推广二十余年的体育人,如今将全部热情倾注于青少年击剑发展上,她提出的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理念,正在悄然改变北京地区青少年击剑的培养模式。
王钰坦言,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青少年击剑训练存在明显误区。“许多俱乐部和教练过分强调比赛成绩和技能打磨,把孩子们当成了缩小版的职业运动员,七八岁的孩子每周训练五六次,假期更是全天集训,技术训练占绝对主导。”她观察到,这种高强度专业化训练导致不少小选手过早出现运动倦怠,“有些孩子技术出色,但眼中早已失去对这项运动的热爱”。
数据显示,北京地区青少年击剑参与率在2015-2019年间快速增长,但持续性参与率却呈下降趋势,一项内部调查显示,超过30%的青少年选手在训练满两年后选择退出,“技术跟不上”和“失去兴趣”并列为主要原因。
“击剑本质上是一种‘智力型格斗’,需要敏锐判断和创造性思维,如果孩子只是机械地重复技术动作,而感受不到这项运动内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,他们很难长期坚持。”王钰分析道。
为此,王钰与协会同事开始推动训练理念转型,他们提出“快乐击剑”计划,核心是降低低龄段训练强度,增加趣味性环节,在协会示范俱乐部中,启蒙阶段课程融入了大量游戏化设计:用“闯关”模式学习步法,用“角色扮演”理解战术,甚至将历史中的著名决斗故事编入教学。

“我们不再要求8岁以下孩子掌握完美技术动作,而是先让他们觉得击剑好玩。”王钰介绍,一堂给初学者的课程可能以“骑士探险”故事开始,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身体协调性训练,“当他们笑着跑跳时,基础运动能力已经在提升”。
为实现“快乐击剑”目标,王钰带领团队研发了《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运动能力分级标准》,将7-18岁参与者分为四个发展阶段,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内容。
在启蒙阶段(7-9岁),重点培养兴趣和基本运动能力,技术训练仅占30%,其余为游戏和体能活动;基础阶段(10-12岁)逐步增加技术比重至50%,同时引入简单战术理解;提高阶段(13-15岁)技术战术训练占70%,开始专业化方向选择;精英阶段(16-18岁)则接近专业训练模式。
“这种分级体系避免了‘拔苗助长’,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训练内容。”王钰表示,特别是低龄段训练中增加的团队合作游戏和情景模拟,显著提升了孩子的参与热情。
朝阳区某击剑俱乐部教练李俊明显感受到了变化:“以前小朋友上完课累得不想说话,现在下课了还缠着我要多玩一会‘剑客闯关’游戏,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标准动作,但实际掌握速度反而更快了。”
赛事体系改革是王钰推动的另一重要举措,过去,青少年击剑比赛几乎完全是成人比赛的缩小版,单败淘汰制给年幼选手带来巨大压力。“一场比赛失误就结束,很多孩子哭着离开赛场,这种经历可能彻底摧毁他们的击剑兴趣。”
协会逐步推出新型赛事模式,包括:
最受欢迎的是“击剑嘉年华”活动,将比赛与游戏、表演结合,降低竞争性,增强节日氛围,在上月举行的市级青少年击剑活动中,组织方设置了“亲子双人赛”、“创意动作展示”等环节,参与人数创下历史新高。
“看到孩子们即使输了比赛也能开心地与对手击掌致敬,然后跑向父母分享比赛趣事,这正是我们想营造的氛围。”王钰说。
王钰深知,青少年体育发展离不开家庭支持,而不少家长存在的功利心态是“快乐击剑”的主要障碍。
“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击剑视为升学加分途径,或是实现自己未竟体育梦想的机会,他们过分关注比赛名次,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。”

为此,协会定期举办家长课堂,邀请运动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,帮助家长理解青少年体育培养规律,同时建立沟通平台,让教练能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进步和乐趣点。
海淀区一名10岁小剑客的母亲王女士坦言,自己曾经是“成绩焦虑型家长”:“每次比赛都盯着孩子能不能进前八,输了就忍不住责备,参加协会活动后,我开始关注孩子在击剑中获得的快乐和成长,现在我会问‘今天交到新朋友了吗’、‘哪个动作做得最满意’,亲子关系融洽多了。”
强调快乐并非忽视专业培养,王钰指出,正确引导下的兴趣培养与专业成才并不矛盾。“当孩子真正热爱这项运动,他们自会产生追求卓越的内驱力,我们的任务是提供科学训练体系,让有潜力的孩子顺利过渡到专业道路。”
协会与北京市体育局合作,建立 talent identification 机制,在普及基础上发现苗子,对于表现出特殊天赋和强烈兴趣的青少年,提供进阶训练计划,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专业性。
14岁的张明昊就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,学习击剑五年的他,从最初觉得“衣服很酷”到如今真心热爱这项运动,去年入选北京市青少年集训队。“王老师常说,只有真心喜欢,才能忍受训练中的艰苦,现在我每天训练三小时也不觉得累,因为每次突破自己都特别有成就感。”
随着“快乐击剑”理念推广,北京地区青少年击剑参与出现积极变化,协会数据显示,近两年青少年击剑会员年增长率稳定在15%以上,会员续费率提高至78%,明显高于以往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击剑运动开始呈现“破圈”效应,一些学校将击剑元素融入体育课,社区体育中心开设成人体验课程,形成全家参与的氛围。
“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,而是让击剑成为人们终身热爱的运动方式。”王钰展望未来时表示,协会正计划推出校园击剑推广计划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“智者运动”,同时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终身击剑课程体系。
训练馆内,又一组小选手走上剑道,他们首先按照传统相互行礼,然后摆出准备姿势,裁判一声令下,银光闪动,脚步轻盈移动,虽然动作尚显稚嫩,但每个孩子眼中都闪烁着专注与兴奋的光芒。
“技术可以慢慢磨练,但对运动的热爱需要从小培养。”王钰说,“当孩子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每一刻,中国击剑的未来自然充满无限可能。”
窗外,秋意渐浓;剑道上,少年剑客们的梦想正随着每一次进攻防守而生长,在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中,快乐正成为最好的老师,引导着新一代击剑爱好者踏上他们的征途。
评论